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淮南本土成语典故有哪些-淮南中国成语典故之城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孙叔敖斩蛇楚庄王时(前613年0591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
孙叔敖斩蛇
楚庄王时(前613年0591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传。
赵匡胤与“大救驾”
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鼓,对面锣”,这句话在寿县已经谚语,寓意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据《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笃神仙秘法鸿宝之道,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日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门吏见是八个须眉皓素的老人,不愿通报,八公顷刻变成八个童子。门吏大惊,即告刘安。刘安顾不得穿葑,赤脚出迎,执弟子礼。八公留下后,日与刘安登山修道炼丹。不久丹药炼成,刘安服之,与八公“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出现了“鸡鸣天上,犬吠云中”的奇观。由此产生了“人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淮南鸡犬”等成语典故,寿春城北之山也因之而得名八公山。
刘金定战缠脚寺
缠脚寺在万福镇附近。传说赵匡胤兵败寿州,被困南塘(今寿县境内)。赵手下大将刘金定领命往北突围搬兵。刘金定奋力杀出重围,在御弟赵光义处讨到救兵。但大军行动缓慢,刘金定又领一百轻骑翻身杀回寿州。
这时南唐兵摆下阴魂大阵把寿州城团团围住。刘金定不顾身体劳累,率军马踏联营欲冲入寿州。她冲啊冲,冲到了北门下。可是北门的千斤闸已经放下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转身向东门杀去。她冲啊冲,冲到了东门下。可是东门的城楼塌落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又杀向南门。南门的敌军溃散了,南门的水道已经给滚木擂石填满了,还是进不去。最后杀到西门,敌人已经把西门烧毁,一时半会儿火灭不了。于是刘金定干脆掉头再次杀入南唐的大阵,直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四散逃命。
刘金定七进七出,带着大家杀了一层又一层,连战了七七四十九阵,这边杀不动就杀那边,把敌人打得像倒柴块子一样,嗷嗷直叫。可是敌人来的太多了,就是冲不出去。她的膀子上,腰上,胯上,大腿上都带了花,身上中了好几箭,浑身都是鲜血,身边的护卫也都打散了,只剩她一个。刘金定的马快,最后终于杀出重围,把敌军甩在了后边。跑到芡河边,她胯下的桃花马一阵悲鸣,终于累了。刘金定没了马,只好自己趟水过了河。河水把鞋袜都浸透了。刘金定也累了,就在河边把战靴脱了,解开缠脚布放在河边的青石上晾干。 刘金定边休息,边把自己身上的箭拔下来,然后撕下战袍把伤口裹好。其他地方的箭都好拔,就是背上中的箭不好拔。刘金定够了几次没够着,反正有铠甲挡着,入肉不深,干脆就不拔了,让它在那插着。不大会儿,缠脚布也晾干了。刘金定就重新缠脚。刚缠到一半,杀声四起,南唐追兵赶到了。刘金定连忙跳起来迎战,再一次把南唐兵杀得四散奔逃。刘金定拔腿便追,可是缠脚布还没完全系好,几个回合之后就松了。刘金定一个不小心绊在自己的缠脚布上,仰天摔了一跤。这一摔不要紧,她背上本来就插了一支箭没有取出,这一下子就从后背捅到了前心。刘金定惨叫一声,两腿一蹬,气绝身亡。敌军见刘金定倒下,过了半天见没动静就一拥齐上把刘金定的首级割了送往都城请功。
过了两天宋朝大批援军赶到,赵匡胤在河边草丛里找到刘金定的无头尸体,厚葬在此,并建了座庙纪念刘金定,后人便把此庙叫做“缠脚寺”。因刘金定的无头尸体葬在这里,所以就称这道山岭为“无头坟岭”。
隐贤古镇有一条涂家巷,传说从前巷里往过陈、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陈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结满红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王家想邻家枣树结的枣子,俺家不该享用。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枝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陈家院里。陈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陈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陈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领居好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成语典故有何意义
有些成语在记忆的时候会较为困难,一方面的原因是很难从字面意义上懂得它的意思,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生僻字难以记忆。掌握这些成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查成语字典将它所蕴藏的典故找出来,再根据成语典故去了解记忆这个成语。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作文写作素材的方法。一个成语即为一个故事,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便有可能用上期中的一个故事作为分论点喔!下面是由作文栏目为你带来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能够对你带来启发。
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成语典故故事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揭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典故指的究竟是谁
大家对成语典故了解多少?下面是我整理的成语典故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乐极生悲
典故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史记·滑稽列传》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生灾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反义词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同韵词暴戾恣睢、长傲饰非、治乱扶危、蕙折兰摧、凤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纷飞、双宿双飞、早出暮归、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谜语笑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歇后语新媳妇流泪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楚国侵略齐国,淳于髡凭口才请来赵国救兵解围。齐威王摆酒庆功,淳于髡趁机给他讲乐极生悲的道理,帮他成为明君
2.万寿无疆
出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天保》
释义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祝人长寿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寿比南山、极寿无疆
同韵词规圆矩方、挖肉补疮、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惹祸招殃、济世经邦、灌米汤、锐不可当、瘗玉埋香、鼓旗相当、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谜语最大的寿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描写农奴的生活图景,农奴们一年忙到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他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他们每年都要搞年终宴会,杀猪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万寿无疆”。
3.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4.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5.坚贞不屈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6.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7.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8.名正言顺
典故《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理直气壮
相反词理屈词穷
押韵词出内之吝、情至意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砺世摩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保于信、言之过甚、高谈弘论、黄中内润、单传心印、......
灯谜闯王登基改国号
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名落孙山
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一败涂地
相反词名列前茅
同韵词先我着鞭、缺吃少穿、沥胆披肝、春满人间、陈旧不堪、鹏抟九天、窥见一斑、瓮尽杯干、粲然可观、沥血披肝、......
谜语写中文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乡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10.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同韵词学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计多端、沸反连天、阴凝冰坚、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间、伯仲之间、......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家给人足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一个成语典故。后引申为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讽刺那些依附权势而升官发财的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典故流传不同的版本, 那么这个成语典故指的究竟是谁呢?且看下文分解。
今天是阴历八月初一,是江西南昌“福主菩萨”的生日,也就是东晋赫赫有名的“许旌阳”。许逊在整吏治、修水利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撰文以纪念他。
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四川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
许逊任旌阳县令时,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田亩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许逊锁孽龙”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今天南昌西山万寿宫,数百里外的香客都来这里顶礼膜拜,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好不壮观。乃至全国各地的万寿宫,今天都普天同庆纪念“许旌阳”。著名的有江苏南京万寿宫、重庆龙潭万寿宫、 湖南凤凰万寿宫、江苏苏州万寿宫、云南会泽万寿宫等。在古代,凡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
一个典故总伴有一些鲜活的事迹为基础来支撑,否则经不起历史考证,终归会被人民删去,会被人民遗忘。据记载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所以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中的人是离不开许旌阳的。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版本,去伪存真。
版本一:
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汉·王充《论衡·道虚》
故事说的是汉淮南王刘安礼贤下士,得高人指点,潜修得道。汉武帝派人来抓他,刘安情急之下,喝了丹药,白日飞升。家中的鸡狗吃了药渣,也随他一起飞天成仙。请看下文史料便知真伪。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后,刘邦在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和燕王臧茶等诸侯王的"劝进"下,由"汉王"摇身一变而成了汉王朝的"皇帝".一统天下。后来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汉,刘邦将英布击败,平定了叛乱。刘邦认为是异姓所致,才会与中央政权离心背德,于是,刘邦开始将诸侯王分封给刘氏的宗室子弟。刘邦共生有8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刘长接替了英布的官爵,被父亲立为淮南王。 刘长暗地里派人与太子奇等勾结,并打算联合闽越人和匈奴人联手叛乱。他的密谋很快便被朝廷发觉,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汉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依法处刘长极刑,而是将他废爵流放蜀郡。刘长在发配途中绝食而,年仅25岁。
后来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刘安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出任淮南王。刘安他喜欢交游宾客,在做淮南王时,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而且还经常与他进行为政治的讨论。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被“八公”之一雷被和伍被的告发、他的孙子刘建也告发在后,此时正忙着"削藩"的汉武帝就顺水推舟派有名的酷吏张汤前来办案,结果认定刘安谋反属实。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此后,汉武帝下诏废除了淮南国,将淮南故地改为九江郡,收归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从以上的史料来看,淮南王刘长和刘安两代人都谋反中央,刘安替父为虐,更是罪加一等,这样不忠不孝之人能得道吗?刘安何德何能,修道成仙?从“八仙”故事来印证,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都是凡人出身并有原型的,都是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道的。刘安在正史和野史中压根都找不到为民做好事的点滴,也没有纪念刘安的庙宇,那么刘安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不能成立。可以看出,汉·王充杜撰说的是假话,没有事实依据,是伪证、是伪典。不足为凭。
为什么汉·王充会作伪杜撰呢?略为剖析一下便知。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自称是王莽之后,有着高贵的血统,随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家族地位一落千丈。“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王充十岁左右时候父亲去世,成为孤儿。高贵的血统并没有给他留下有利的条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故说“宗祖无淑懿之基”。史学家刘知几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历诋其祖父之恶,恐难称孝”。这样不忠不孝之人的文章,就难免有虚假的成分。由此可以看出,汉·王充为汉淮南王刘安杜撰“得道升天”大加浓彩一笔,是为王莽篡汉鸣冤叫屈,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同时对王莽政权昙花一现消失感到婉惜。也就是说对淮南王刘安谋反未成功而表示同情,用“得道升天”的故事以明志,对谋反未成功精神尚存的思想隐蔽的宣泄。由此可见汉·王充是一个从骨子里的叛国者。应当加以批判。也有后人说《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那么汉·王充为汉淮南王刘安杜撰“得道升天”的故事就是极大的讽刺。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 可见《论衡》八十五篇中还有多失其真的论叙,读者阅读可去伪存真。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罢了。读史书不是读“书”。
版本二:
据《仙人唐公房碑》记载,汉灵帝熹平至元和年间(168—184),人们为成固(今城固县)“唐公房拔宅升天”建庙、立碑,对这位仙人顶礼谟拜。该碑镌刻着一个神奇而动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得是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汉中城固县许家庙有一个名叫唐公房的人,在汉中郡衙做官。一天在城固老家遇到一位修仙得道的真人,他拜这位真人为师,并给师傅送去鲜美的甜瓜品尝,真人感其诚心,让他到婿谷口山上赐给其仙丹。公房服了仙丹后,能辨别鸟兽语言,行走如飞,数百里外郡府转眼即到,乡亲们和郡守都十分惊讶。汉中郡守老爷遂跟公房学道,始终不得其法。以为公房留有一手故意不教,欲加害于公房和家人,命手下人去城固捉拿唐妻及子女。唐把这一情况告诉师父,真人说不必惊慌,他有一种仙药服后即可飞天而去,逃离厄运。唐妻留恋房舍及禽畜,仙人又给房屋涂上仙药,全家人和禽畜都服了仙药:“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房屋、六畜,倏然与俱去”。于是“鸡鸣天空”、“狗吠云中”。这就是该碑记载的唐公房全家“白日升天”和“拔家飞升”的故事。
“唐公房拔宅升天”的故事传说是来自《仙人唐公房碑》文所记载,但碑文没有记载唐公房的人文事迹。《汉书》《后汉书》中也没有唐公房的人文记载。《仙人唐公房碑》碑文中提到,立碑人是汉中太守郭芝。碑阴刻有其它十五个人名,估计是唐公房的生前好友和当地名人。根据故事来看唐公房虽为小官员,但没有提到他为官的政绩,却显摆他的道术,并冠仙人唐公房。以民间的葬俗来祭奠他。故后人推测他与当朝有悖是遭陷害致。汉中太守郭芝为之立碑建庙,也许唐公房为民做过一点好事。
汉灵帝在位时位发生了两大政治事件,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发动政变,软禁窦太后,夺得了大权,又杀正义的太学生李膺、范谤等100余人,流放、关押800多人,多惨于狱中。显然唐公房与此事搭不上界。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为首的黄巾之乱。张角乃道教中人,唐公房是否与张角的黄巾起义有染,无史料可查,但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其声势浩大,面积之广,唐公房极有可能染指,那么唐公房就有可能被官府追杀致,倒也合符情理。很显然是以事托仙,不得以借仙事而记之。所以说“唐公房拔宅升天”的故事,纯属无中生有。那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不是指唐公房了。
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其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认定,汉·王充是看过这个记载的,但他撰写的汉淮南王刘安飞天成仙的故事和唐公房的故事,几乎同出一辙。可以看出汉·王充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主人公换成了淮南王刘安,由此可见汉·王充良苦用心,卑劣之至。其目的是为王莽政权昙花一现鸣冤叫屈。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许逊许真君。
许逊出生公元239年,属于三国时期。活了136岁,卒于东晋公元374年(得道成仙)。汉魏两晋是道教起源时期,许旌阳则成为净明道教主。(三国时期诸葛亮都未能成其一派。)净明道,为正文道教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净明道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很显赫的道教之一。许逊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史书有记载的。许逊“镇锁孽龙”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虽然许逊得道成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得到上层建筑的认可。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北宋宰相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以后历代皇帝对其教义极为赞赏。而淮南王刘安、唐公房在这方面连边都挨不上,足以证明他们没有社会实践基础,得道成仙终不可信也。再说在许逊出生公元239年前其它的文学典籍中也没有看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借用。而从隋唐以后到如今文学典籍中还可以看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借用。
历史是不可否认的,从公元374年后到今天已有1637年了,许真君一直享用民间的香火。每年逢阴历八月初一许真君的生日,人民都会纪念他,到各地万寿宫烧香祭拜,求“福主菩萨”保佑一方平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文章写到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所指得人就是江西人称为“福主菩萨”的许旌阳——许逊许真君。
塞翁失马 文言文
典故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成语意思:给:丰足、富裕。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成语注音:ㄐㄧㄚ ㄐㄧˇ ㄖㄣˊ ㄗㄨˊ 通用拼音:jiā jǐ ren zu 拼音简写:JJRZ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家给人足,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正音:给,不能读作「ɡěi」。 英语翻译:homes have adequate supplies and people live in contentment <all live in plenty; be well-to-do; with ample of support> 近义词:人给家足、安家乐业 反义词:家破人亡、日前月腹 成语例句:五谷丰登,家给人足,一连十余年都是丰收年岁。(《醒世姻缘》第九十回)
作者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 翁 失 马
原 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 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听拉这么多给我加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