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成语故事泾渭分明-成语典故泾渭分明和棋文化有关是不是正版
tamoadmin 2024-10-22 人已围观
简介⑴ 常昊学棋中,把所有本事都显露出来的成语是什么 锋芒毕露:基本解释: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拼音专读法:fēng má属ng bì lù 使用举例:这篇文章中,有些语言过于~。 近义词组:锋芒逼人、盛气凌人 反义词组:不露锋芒、不露圭角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歇后语:荷包里装针;口袋里装锥子 ⑵ 棋月 是什么意思 看到有几个网上
⑴ 常昊学棋中,把所有本事都显露出来的成语是什么
锋芒毕露:基本解释: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拼音专读法:fēng má属ng bì lù
使用举例:这篇文章中,有些语言过于~。
近义词组:锋芒逼人、盛气凌人
反义词组:不露锋芒、不露圭角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歇后语:荷包里装针;口袋里装锥子
⑵ 棋月 是什么意思 看到有几个网上都有叫这个的
czsczsc
⑶ 中国象棋的每个棋子都有什么典故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楚辞·招魂》有:“?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说苑》有:“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如果是根据以上的内容,在战国时候六博棋已经在贵族之间流传开去,并开始以象棋称呼六博。不过由六博演变为象棋,由始至终只有古籍提过,没有任何实质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点。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⑷ 疯狂猜成语一个围棋和许多星星和一个大罗什么成语
星罗棋布
[xīng luó qí bù]
解释:罗:罗列;布:分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也作“棋布星罗”、“星罗云布”。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
出自:汉·班固《西都赋》:“列卒周匝,星罗云布。”
示例:到了晚上,那电气灯,自来火,~,照耀得彻夜通明,光辉如同白昼。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五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近义词:浩如烟海、漫山遍野
反义词:寥若晨星
⑸ "棋"都有哪些种类
棋的种类多到有188种,最常见的是象棋,围棋,军棋,跳棋。
⑹ 想问下棋(什么棋都可以)有什么趣事
陈毅拜棋师
陈毅是个棋谜。爱好下棋,即使在两军对垒、炮火连天的战场,也要忙中偷闲,杀它两盘,过一把瘾。
"皖南事变"之后,陈毅代理新四军军长.
苏中战役打响之际,他住在苏北根据地的一个村子里,房东是一位军属,当家是位私塾老先生,还有婆媳俩。
有一天,陈毅偶尔听到房东婆媳会下棋,就要和大娘走一盘。大娘说是跟老头子学的,首长喜欢下棋就带信叫老头子回来。陈毅说:不,我去登门求教。
一天,陈毅趁着战事之暇抽个空去私塾学堂拜访了老先生,并说明了来意。
老先生望了陈毅一眼,便从墙上摘下挂着的棋盘,擦去了灰尘,又把钉的黑将取了下来,对陈毅说:“与人下棋,从来都是执黑,而且是用钉子把老将钉了的,因为我下棋从不动老将。今天你是客人,我破例了。”
于是两人开始对弈。第一局陈毅执红棋猛冲猛打,尤其中炮锐不可当,老先生招架不住,陈毅狠杀一番,片刻旗开得胜。后面两局老先生眉头紧锁,虽不轻易发动攻势却步步为营、无懈可击。第二局,两人战成了平局。战至第三局,虽然陈毅很想取胜,招招稳扎稳打,但老先生没有丝毫破绽,两人最终又不分胜负。
当时,陈毅因有公务在身,只好就此收手,恋恋不舍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陈毅打了胜仗,再次带着部队来村子休整。遂想起上次下棋的事,于是,他便又去找那老先生下棋。
老先生见到陈毅显得很高兴。这一次老先生没有拔掉钉的老将,他边整理棋盘边乐呵呵地说:“上次我破了例,这次不动将了,请将军先行吧!”
听老先生这么一说,陈毅也开动了脑筋。陈毅觉得老先生也太不谦虚了,暗想等我子力一出动,看你的老将往哪里跑。
于是陈毅又摆下了厉害的当头炮。
两人开始过招,陈毅却连输三盘。第一局,他想以稳对稳。可谁知,老先生稳中蕴动,机关早成,待陈毅发觉时,败局已定,回天无力,老先生尽管不动老将一步,却轻而易举地战胜了陈毅;第二局,陈毅以攻带守,仍未奏效,又败一局;第三局,陈毅尽管苦思冥想,考虑周密,迭出绝招,竭尽全力,无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到最后还是“束手就擒”。再看老先生,三局虽早过了百余招,老将却始终未动。陈毅不禁连连说道:"好棋好棋!",老先生笑笑说:"过奖过奖."
陈毅大惑不解,诧异地问:“老先生,前次你动了老将,我一胜两和;今天你不动老将,我怎么连战皆输呢?这是怎么个道理嘛?请老先生指教。”
老先生捋捋胡子,笑吟吟地说道:“你上次来,我知道你是位首长,同时又听说在苏北将要打仗。那次对弈,战事正紧,我想,您是前线总指挥,战斗之前不能挫伤指挥员的锐气。现在,几个大仗都胜了,眼下战事一毕,全军凯旋,您正在兴头上,此乃戒将军胜利之后头脑之昏也!我要你连败三局,好让你冷静一下头脑啊!至于下棋不动老将嘛,与人世一样,又是一番道理。”
烂柯山的故事
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
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
⑺ 看图猜成语,图上是象棋,上面都是军和马
单枪匹马[dānqiāngpǐmǎ]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出自: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示例:冯寡妇大骂那些女人是熊包,自己~,趁人们在街上歇晌的当儿,故意在大街上向村西头走。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三章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状语;指独立作战
出处
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例句
朱强~地闯深圳,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⑻ 比较著名的棋都有什么棋
说起棋的种类来,目前还未见到权威的统计,有一篇文章说有188种之多,这恐怕是个很保守的数回字。常见的或主流答的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军棋、跳棋以及网上流行的五子棋。至于民间杂棋的种类,则不可胜数,如潮州地区就有厕棋、脚区棋、旋回棋、策反棋、赶虎棋等等。
⑼ 都有什么棋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将棋,跳棋,五子棋,斗兽棋,陆战棋,军旗,五步棋,五道,
⑽ 描写古人下棋(什么棋都行)的句子
棋谚告诉我们:“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下棋就是一场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
下棋的根本策略是什么?棋谚说:“兵贵神速,抢先入局”。
下棋讲究“先”字,棋谚有“弃子争先”;“宁失一子,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败”。
谈到棋子的走法时,棋谚说:“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复返”。
谈到下棋的心态,棋谚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棋谚还谈到了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马有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讲到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时,棋谚又说:“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
马炮争雄互不相让时,棋谚概括两句话:“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
棋谚还辨证地阐述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
棋招中最忌什么?棋谚说:“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
什么形势最危险?棋谚说:“连车重炮 *** 马,城里老将挨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
下棋的艺德有何讲究?棋谚对旁观者的要求:“观棋不语真君子”。对当局者的要求:“举棋不悔大丈夫”。
棋谚还告诉人们下棋时不要太在乎输赢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棋谚还对人间一切事物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象棋谚语是否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大家说了算。所谓人生如棋啊!
成语的特点
樵柯烂尽 [qiáo kē làn jìn ]
基本释义
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经烂掉。比喻时间的长久和世事的变迁。
名称樵柯烂尽拼音qiáo kē làn jìn解释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经烂掉。比喻时间的长久和世事的变迁。出处暂时空缺事例到~的时候,你才想起要回家了。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时间的长久故事晋朝时期,传说信安郡王质靠打柴为生。一天他拿了一把新斧子上石室山去砍柴,他爬到山顶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觉得好奇就凑上前去观战。小童送给他青枣吃,他一直看到他们下完棋,发现他斧子手柄都烂了,回家发现已过去几十年了。
关于对联的成语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庄子》中的20个成语典故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讲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而成语对联,则是将上述两种语言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闭门造车?---?画地为牢
石沉大海?---?日薄西山
杳如黄鹤?---?噤若寒蝉
风卷残云?---?火烧眉毛
顺风驶船?---?逆水行舟
折冲樽俎 ---?运筹帷幄
吴牛喘月?---?蜀犬吠日
狗血喷头?---?马革裹尸
鸡飞蛋打?---?兔狐悲
虎头蛇尾?---?狼心狗肺
兔狗烹?---?鸟尽弓藏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动如脱兔?---?呆若木鸡
鱼目混珠?---?狗尾续貂
南郭吹竽 ---?东施效颦
照猫画虎?---?指桑骂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盲人摸象?---?塞翁失马
为虎傅翼?---?画蛇添足
引狼入室?---?调虎离山
杀鸡取卵?---?暴虎冯河
鳄鱼眼泪 --- 狐狸尾巴
独木难支?---?众擎易举
棋逢对手?--- 将遇良才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
病入膏肓?---?祸起萧墙
隔岸观火?---?临渊羡鱼
夸父逐日?---?愚公移山
铺天盖地?---?排山倒海
投李报桃 ---?欺世盗名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围魏救赵?---?得陇望蜀
卧薪尝胆?---?破釜沉舟
偷天换日?---?烘云托月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天翻地覆?---?人仰马翻
风调雨顺?---?水深火热
老牛破车?---?盲人瞎马
攀龙附凤?---?招兵买马
张冠李戴?---?鹊巢鸠占
移山倒海?---?推波助澜
秋高气爽?---?春和景明
山穷水尽?---?地老天荒
投鼠忌器?---?打草惊蛇
望子成龙?---?指鹿为马
泥牛入海?---?饿虎扑食
蝇营狗苟?---?狼奔豕突
睚眦必报?---?铢两悉称
兴利除弊?---?吐故纳新
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销声匿迹?---?隐姓埋名
削足适履?---?掩耳盗铃
呼风唤雨?---?惊天动地
饮鸩止渴?--- 借酒消愁
按部就班?---?拔苗助长
峥嵘岁月?---?豆蔻年华
空中楼阁?---?世外桃源
丢卒保车?---?毁家纾难
步调一致?--- 人财两旺
青黄不接?---?泾渭分明
公私合营 --- 荣辱与共
江河日下?--- 块垒难消
颠扑不破?--- 捉摸不定
言行一致?---?人财两空
才华出众 --- 光彩照人
软弱无能 ---?麻木不仁
声色俱厉?---?形迹可疑
土洋结合 ---?教学相长
刚愎自用?---?顽固不化
芒刺在背?---?草木皆兵
风华正茂?--- 成绩斐然
顾此失彼?---?接二连三
坚韧不拔?---?畅通无阻
啼笑皆非?--- 寝食难安
烟雾弥漫 ---?疮痍满目
幅员辽阔 ---?声势浩大
精妙绝伦?--- 胆识过人
贫病交加?---?涕泗滂沱
性命攸关 --- 步履艰难
旗帜鲜明?---?襟怀坦白
心胸狭窄 --- 气焰嚣张
才华横溢 ---?气象万千
公私兼顾?---?肝胆相照
血气方刚?---?锋芒毕露
善恶不辨 --- 罪责难逃
冠冕堂皇?---?气势磅礴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年事已高 ---?桑榆暮景
居功自傲?---?受宠若惊
做贼心虚?---?谈虎色变
患难与共?---?解囊相助
抚躬自问?---?当仁不让
措手不及?---?顾影自怜
附骥千里 ---?约法三章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随遇而安?---?望风而逃
慕名而来 ---?接踵而至
学无止境?--- 目不暇给
唯我独尊?---?反躬自省
束手无策?---?裹足不前
不甘寂寞?--- 无可辩驳
不畏 --- 严加惩处
不明真相 --- 大开绿灯
不拘一格?---?别具匠心
不惜工本?---?大获全胜
不徇私情?---?大快人心
不置可否?---?无所作为
不择手段?---?大开眼界
无济于事?---?不能自拔
不可开交?---?无所顾忌
不足挂齿?---?无所适从
大有益处 ---?别具一格
力争上游?---?名落孙山
明察秋毫?--- 摘取桂冠
横生枝节?---?崭露头角
用心良苦 ---?望眼欲穿
若无其事?---?大有作为
寄人篱下?---?乘人之危
拾人牙慧?---?扣人心弦
独具只眼?---?多此一举
扭转局面 ---?力挽狂澜
放眼世界 ---?驰名中外
伸张正义 ---?打抱不平
挖墙角 ---?破天荒
换汤不换药?--- 离土不离乡
秋风扫落叶?---?快刀斩乱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十目所视,十手所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高不成,低不就?---?胜不骄,败不馁
中国有哪些非常夸张、不合实际的典故?
鹏程万里、庄周梦蝶、螳臂当车,这些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成语,都出自集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庄子》。你知道吗?脍炙人口的经典成语背后,都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今天就和我一起重温这些成语,感受其中的浪漫与哲思。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XX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这只鸡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像是木头做的,这样的鸡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格斗才能。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西施心口疼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邻居中有一个丑女看到了,认为皱着眉头很好看,回家后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
一饮一啄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生的命运早在出生之前便注定了。也指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定数。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动作不快也不满,心里想的与手上做的能够相对应。
劳而无功
出自《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就像硬要将船推到陆地上,去运载货物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神工鬼斧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用木头雕成一个钟形的乐器。这个物件非常精巧,人们看了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造出这样的东西。
昭然若揭
出自《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现在你自己装扮的很有才干,使得众人惊吓,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的污秽,丝毫不去掩饰,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行走一样。
以火救火
出自《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是愚蠢至极啊。
从容不迫
出自《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这是鱼的快乐。
屠龙之技
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朱泙漫去屠龙大师支离益那里学习了屠龙的技艺,花费了千金家产,掌握了技术,但是没有应用屠龙技术的机会。
红楼梦里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我国古代汉语语言词汇的一大特色,。是汉语言词汇中的词语,或者是说短句,大多数是四个字,少数也有三个字,五个字甚至七个字以上的成语,他有自己的固定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能够代表一定的意义成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开始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与现代汉语的用词不同,通常一个成语代表着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典故,而有些成语可能就是一个短句。成语的来源
成语通常来自古代经典的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口头相传的故事。成语的来源一共有五个方面,首先是神话传说,第二是寓言故事,第三是历史典故,第四是文人作品,第五是外来文化。我国成语中有许多非常夸张,甚至是不合实际的典故,这些典故通常来源于神话传说,比如说夸父逐日就来源于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神话故事。
夸父逐日据说在远古时期,深山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有一个首领叫做夸父。那时候的大地荒凉人们生活穷苦,有一年,天气特别炎热,太阳一直升在空中,不见落下直射大地,烤的庄稼晒干了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纷纷去。夸父看到这样的情况十分难过,看着太阳告诉族人我要追上太阳,让他听我的指挥于是夸父和太阳。就开始了追逐战直到经历了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时,夸父又累又渴,一口气喝光了黄河的水,但他还是不觉得解渴,于是又跑到渭河的边上,将渭河里的水也喝光了。连着将两个河流里的水全都喝完,夸父人觉得不解渴,于是又向北跑去大泽。但是却没想到大泽太远在半路上就被渴了,夸父前心中仍然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手里的木杖扔到地上,故障所落之地顿时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逃离。这片桃林非常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阴避阳还结出新鲜的桃字,为人们解渴。
夸张的典故中蕴含着人们的愿望夸父逐日,这个成语可以说是非常夸张,不合实际的典故,但是这则成语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探索与追求大自然的愿望和强烈的意愿。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请附带解释和典故`谢谢~
解析: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P>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P>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P>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P>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P>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P>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 俗语出处备注</P>
1、俗语说瘦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
、我与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P>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双玉埋红》宝玉语</P>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P>
;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
<P>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P>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P>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P>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P>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P>
<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P>
<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P>
<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P>
<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P>
<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P>
<P>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P>
<P>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P>
<P>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P>
<P>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P>
<P>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P>
<P>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P>
<P>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P>
<P>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P>
<P>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P>
<P>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P>
<P>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P>
<P>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P>
<P>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P>
<P>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P>
<P>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P>
<P>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P>
<P>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P>
<P>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P>
<P>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P>
<P>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P>
<P>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P>
<P>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P>
<P>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人。</P>
<P>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P>
<P>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P>
<P>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P>
<P>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P>
<P>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P>
<P>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P>
<P> 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P>
<P> 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P>
<P> 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P>
<P> 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P>
<P> 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P>
<P> 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P>
<P> 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P>
<P> 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P>
<P> 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P>
<P> (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P>
<P> 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P>
<P> 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P>
<P> 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P>
<P> 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P>
<P> 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P>
<P>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P>
<P> 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P>
<P> 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P>
<P> 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P>
<P> 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P>
<P> 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P>
<P> 另外其他的《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运用俗语词汇和口语词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这些都体现《红楼梦》子弟书语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借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弟书这一特殊体制对语言的要求。子弟书极具有京、津和东北一带的风格和特点,因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乐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辙就是北方俗曲压韵的依据。这二十多篇《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韵(八篇)、东中韵(七篇)和言钱韵(五篇),另外一七韵、花发韵、油求韵、波梭韵、江阳韵和遥条韵都有涉及。而更绝的是《露泪缘》,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辙。作为曲艺的子弟书具有曲艺艺术的特征,例如特别注重运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及各种民间掌故,具有鲜活的时代风格和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