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主要内容是什么-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主要内容
tamoadmin 2024-10-14 人已围观
简介邯郸学步这个故事主要讲诉了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走路,最后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的故事。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大家在课本中就学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成语故事,那邯郸学步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详细内容 01 邯郸学步的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主要讲诉了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走路,最后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的故事。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大家在课本中就学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成语故事,那邯郸学步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详细内容 01邯郸学步的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02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03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0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和效仿别人。别人的长处固然应当积极学习和汲取,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一味地为了学习、效仿他人,结果别人好的东西没学到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邯郸成语典故的简介
自己从下面的文章里摘抄两三千字就可以了吧?
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与现代文化渊源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体系。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是这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以其丰富的内容、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邯郸被称为“成语典故之都”,很难再找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成语典故文化能与邯郸的这种文化相比拟。
作为邯郸城市文化典型代表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有五大特征,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条目众多,内容丰富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自身的一定历史密切相连的。
就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而言,纷繁的邯郸历史是衍生和传承这种文化的基础,并随着邯郸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如前所述,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散见于多种形式的文化记载中。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是
不多见的。
就现代学者研究而言,郝在朝先生编著
的《邯郸成语典故》[1]一书收录了1584条;申有顺、梁
辰、马延良、乔永生先生编著的《邯郸成语典故辞
典》[2]收录了4811条,其中主条3015条,附见条1796
条,内容涉猎邯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
俗、人物等诸方面,集邯郸古今成语典故研究之大成,
容邯郸古今历史为一集,可以说是邯郸成语典故文
化特征的一个诠释。
毋庸置疑,条目众多,内容丰富是邯郸成语典故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曾提出过
一些质疑,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成语典故的界定上还
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这里我们姑且不再去论及。
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怎样去判定邯郸成语典故条目
数量的多少,都在推动着这种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
2.使用广泛,通俗易懂
广泛性与通俗性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又一个
特征,也是现今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当下语
境下的“大众”与“大众文化”,早已脱离出世俗规定而
有其特定意味和内涵。
所谓大众文化既不是革命史
叙述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也不是传统意义
上被主流排斥或边缘化作为草根阶层的“底层民众”,
其确切所指是今天的普通劳动群众,他们是能够消费得起大众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语境下,邯郸的这
种成语典故文化广为传颂,许多成语具有鲜活的生
命力,“毛遂自荐”、“负荆请罪”、“黄粱美梦”常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新
的内容,拓宽了使用范围。
显然,在当前语境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作为一
种大众文化,被作为文化产业、媒体文化、消费文化、
视听文化、商业娱乐文化等加以界定和理解,实际上
它表征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从而使得
这种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内容。
通俗性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文化是人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感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易经·系辞》
中说:“乾以易之,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
知则有亲,简从则有功”。
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文化
的大众性,进而决定了发展性,乃至于文化存在之命
运。
同样是文化,晦涩难懂的古埃及文化早已不再
流传,而通俗易懂的欧美文化却能风靡全球。
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
语等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其通俗性起了
关键作用。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具有这一明显特征。
邯郸成
语典故的内容就发生在邯郸这块土地上,多少世纪
以来,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已经使这种文化逐步向
民间文学的形式演变,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
对这种文化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文字记载、图画戏
剧都在反映着他们及他们祖先生活的场景。
耳濡目染之下,这种文化已经潜入他们记忆的
深处。
在这种情景之下,通俗文化从精典文化中解
放了出来,成为普通大众在文化市场中消费的对象,
进而使普通民众有了享有文化的消费权益,不仅丰
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开辟了文化普及的新途径,还
推进了文化民主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新的文化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甚至对
民众现代人格、观念、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培育,都有着
不可漠视的价值。
可以说,具有微观政治学意味的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正以现代的面貌和精神,对正在
走向现代化进程深处的当下大众的形象塑造有不可
忽视的意义。
3.彰显时代,传承性强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一定
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
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彰显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如
此。
它是时代的产物,又反映着历史与时代,无不打
上时代的烙印。
“胡服骑射”、“围魏救赵”、“纸上谈
兵”“完璧归赵”等一系列成语典故无不隐掩着战争的
风云,从而把一幅幅铁马金戈、枕戈待旦的历史场景
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出来。
这种成语典故文化,既
是对赵国历史文化的浓缩,又体现着时代的显明特
征,这种特征是这些成语典故文化跳荡于历史中的
生命,每思及此,它就会被人们从历史中牵引出来,并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对于人类始
终具有存在的价值,继承传统文化,接受文化传统,是
人生的主要行为之一。
在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样的
破坏,都不能使文化完全绝迹。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从产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时光不仅
没有损磨它的光辉,反而使得它更加多采靓丽,个中
原因,一方面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方面是
人们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这种传承性特征体现出来
的是邯郸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再现的是邯郸人对
自己历史文化沿革的尊重,它把邯郸市接连不断的
历史通过成语典故凝聚起来,从而给了人们一种更
有趣味的解读历史的方式。
4.寓意深刻,教育性强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它所拥有的文化。
打开邯郸成语典故字
典可以看出,这种文化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同
时,不少成语典故已经成为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座右
铭,无论是对于今天的人还是后来的人都有着强烈
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
“毛遂自荐”鼓励人们要敢
于张扬个性,突破自我,说到底是一种奉献爱国精神;
“将相和”则说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国家利益
放在第一位,这和所说的“苟以国家生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讲的是一个道理,只是所处的
时代比“将相”所处的时代要晚得多。
如果说“纸上谈
兵”铸就了赵人一国之训的话,那么,“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就是对这则成语的最好说明,它告诉人们不要
忘记历史的训鉴。
当然还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至理名言。
这些成语典故文
化提醒人们,不能接续历史,就不能开辟未来。
这种
接续的愿望和能力,使人类得以发达起来,也使得这
种文化有了永恒不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也是我
们所说的邯郸成语典故具有教育性的原因之一。
5.遗迹横陈,可考性强
毫无疑问,邯郸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
城市。
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它所拥有的博大的精
神文化之外,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遗存是邯郸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留给后人
的一份宝贵财富。
就邯郸成语典故而言,它有着
印证实物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相传建于战国时期的丛台至今
仍然屹立于邯郸的都市中,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不
同,总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令人浮想联翩。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梅良玉与陈杏元的丛
台诀别,彷佛就在眼前。
由此及彼,学步桥仍然横
亘在沁河之上,雕栏玉砌,风景依然,是邯郸市内
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几许清风吹过,桥下的流
水也会泛出一些涟漪来。
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会
信步向这里走来,或是访古,或是问幽,在古今间
享受着一种恬淡。
回车巷今天还在邯郸市人民路
南的一个小区中,整条小巷一直散发着历史的幽
香,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们。
不仅如此,在邯郸
市的周围还有许多这样的遗迹聚落,永年的吕仙
祠与黄粱梦,似乎在告诉人们邯郸道长、黄粱梦
短;涉县的娲皇宫又似乎在说着抟土造人、女娲补
天;临漳的铜雀台上似乎又响起了清商音乐、建安
诗篇……。
由此而对应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凝结
着历史的真实,使人浮想联翩,这在其他城市中确
实是不多见的。
二、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重要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证明,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历史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祖祖辈辈的邯郸人以持
续不断的生命实践,铸就和享有了邯郸文化的灵
魂。
文化使邯郸的发展香火不断,文化使邯郸人
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文化是邯郸生命体内的血
液,包含着独特的遗传基因。
人类历史中的一切
终将化为过眼云烟,惟有文化长存与不朽,这是一
个历史的结论。
因此,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
故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研究和推广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弘扬和培
养邯郸的城市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
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
文化精神,没有高尚的文化品格,就没有坚定的发
展方向,就不可能立于先进文化之林。
对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精神的火炬,是前进
的号角。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能够与世长
存的。
就邯郸而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打造
邯郸的城市文化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
邯郸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先民以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情怀,开放包容的
性格,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和时代精神一道,
已经植根于邯郸人民的生活中,镌刻在邯郸人民
的心灵上,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由此而孕育出来的伟大精神,必将会对邯郸城市
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代研究邯郸地方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遵循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
大实践,努力推进区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利用本
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努力创作出适应
时代的文艺作品,用以繁荣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
当代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庄严使命。
2.研究和推广成语典故文化,对于推动邯郸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未,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 上通过的《巴黎宣言》曾大声呼吁:“如果人类
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
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声
音。
它说明,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和吸
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
展,冷落或漠视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将会给社
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事实证明,没有深厚
人文素质的城市和国家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反之,将会给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将会犯一个极大地错误。
多少年来,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散发着人文
主义的清香,弥漫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沁人
肌肤,润人心肺,催生着和谐文明的花朵。
它的内
涵是由邯郸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记忆构建起来的
精神岛屿,离开了它,这个城市就没有了立足之
处,就可能退回到蛮荒时代。
因此,开展对邯郸成
语典故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是邯郸城市与区域发
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邯郸城市及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动力所在。
3.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人们
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进化史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在三十六亿年的演化过程
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并最终产生
了理性的生命———人。
从人诞生的那一天起,他
就和文化齐头并进。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说明,文化是
做人的根本。
在文质彬彬这一成语中,首先强调
的是个“文”字,没有文化就不能文质彬彬,缺少文
化就难以达到文质彬彬。
所以,加强文化修养,提
高文化素质是做人高境界的第一要素。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好素
材。
邯郸成语典故“学不可己矣”是说人要坚持学
习,注意养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说人只有
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是故无
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忄昏忄昏之事者,无赫赫
之功。”[3]这就把人的文化修养推广到一个更为广
阔的领域。
它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
修养也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
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取得成绩,才能使自己的人生
境界日臻完善。
显然,这种文以养人的思想在今
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很难想象,一个没
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能够谈得上
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文化孕育文明,使人类脱离野蛮时期,步入文
明时代;文化培育文雅,使人脱离粗俗,进入温文
尔雅之境界;文化启迪智慧,使人走出愚昧,奔向
文明智慧之世界。
4.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加
邯郸文化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巨细纷繁,既有浩如烟海的
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还有书法、绘
画、文学、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具有永恒魅力
的艺术。
这些穿越时空的不朽之作和艺术表现形
式,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对整个世界也有强
大的吸引力。
吸引力是指把别的物体、别人的力量或别人
的目光引到自己这方面的力量。
它不靠任何强迫
性的手段,只是凭借自己的魅力,把别人的眼球吸
引到自己关注的地方上来。
吸引力的特征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文化工作者的吸引力;二是
文化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对群众的吸引,对市场
的吸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
有没有文化吸引
力,决定文化工作者的得与失,决定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兴与衰,决定着文化交流渠道的宽与窄,决定着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城市和社
会的发展。
如何提高和增强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已成为
*** 和文化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事实证明,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内容丰富,文脉绵长,立意独
特,寓意深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财
富。
怎样利用这一资源,加大文化吸引力,使更多
的人投入到这一研究和推广中去,显然需要我们
认真地去进行考虑。
难能可贵的是,邯郸的这种成语典故文化已
经召开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并把一些知名
学者吸引到了这种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中去,这是
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
它可以使更多的人从邯郸
的成语典故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促使更多的
人在文化春风的吹拂下快乐的生活。
这对于提升
邯郸的文化形象,扩大邯郸文化的影响无不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5.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
加邯郸文化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
知,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谁掌
握了文化市场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
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一般地说,文化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相异文化形态机制的竞争,表现为国家与
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
这方面的竞争主要是文化
价值观念、文化生产力的整体竞争,既具有相互借
鉴、相互促进的同一性,又具有相互冲突、相互撞
击、相互排他的性质;另一种是文化形态机制内部
的竞争,表现为一个国家社会内部之间的文化竞
争。
这主要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水平、效益、规模的
竞争,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激烈之势。
这两种不同范畴的文化竞争力,都是文化发
展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创造力的强烈诱因。
在竞
争中创造,在创造中竞争,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一
个基本规律。
实践证明,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
竞争是发
展的内驱力。
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有大
的发展,就一定要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保护竞争,
只有竞争,才能使各种文化有所发展,才能使文化
生机盎然。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要提高竞争力,无疑必须
在研究和推广上很下功夫。
这种研究和推广应该
体现在多个层面,既要有论文论著的涌现,又要有动漫产品的制作,既要有现代传媒的大力传播,又
要借助**、连续剧的展演,让成语典故文化走出
邯郸,回馈邯郸。
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促进邯郸
的文化生产力,才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
强邯郸文化的和谐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谐社会
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总结历史经验而得
出的新的科学人文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离
不开文化和谐力的整体性作用。
文化和谐力是指通过文明的方式和文明的手
段来促进和谐。
诸如引导、梳理、微调、感染、潜移
等文明方式去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
社会的特征,也是宏观社会的精神动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
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
和”的观念,指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
统一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孔子、孟子讲和,荀子认
为“合则一,一则多力”,认为一个组织内部人们的
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
《礼记·礼
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思
想都表达了人们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哪怕
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家和
万事兴”。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具有增加文化和谐力的重大
作用。
无论从道德观念出发还是从自然法则中去分
析,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渗透着这种古老文明的精
髓。
它教育人要与人为善,重德修为,敦厚大度,一诺
千金。
同时,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人禽共处,和谐相
生。
这种文化像春雨又似春风,把一缕缕清风吹入
人们的心底,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邯郸文化带
来的快慰。
“将相和”“邯郸鸠”可为典型例证。
因此,
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中的和谐力因素,对于我
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不无启发的。
7.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强
邯郸文化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伟大的
国家,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充满理想情
怀、重视价值理念、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民族。
它依靠凝聚力的强有力支撑,会把信仰和理想高
高地置于社会主流精神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严复在《天演论·制私篇》中说:“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者灭”。
这里的“群”,就是
指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坚不
可摧的社会整体。
显然,所谓凝聚力,就是把分散
之力,零乱之力,细微之力,积聚、黏合、融合在一
起,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反映到文化上,
这种凝聚力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把文化多
层面的自身内质力量联合在一起,即在让主流文
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各自发展的同时,又将其
汇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二是通过综合
文化之力,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影响、团
结、凝聚全民族、全社会之力,为文化繁荣、祖国富
强、社会进步服务。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多少
世纪以来,这种文化把邯郸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
起,他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
人斗,其乐无穷,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生命奇迹,抒
写了邯郸历史的辉煌,并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
今天,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一切可以
凝聚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同心同
德,一心一意,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进行到底,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所
有这些,对于增强邯郸文化的凝聚力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8.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强
邯郸文化的永恒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都处于永恒的
变迁中,承载这种变迁的就有文化的推动、引导、
延续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进行文化的创造,
是文化发展永恒的一条重要规律。
人类具有永恒的生命———文化。
常
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政治是经常变
化的,经济有着利益的暂时性,文化则具有恒久
性。”这是一个精辟的论断。
不难看出,文化的永
恒力就是指文化有永恒的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永
恒的力量。
无论何时,文化对于人、对于社会、对
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永久的作用力,都
具有永恒的影响力。
文化力具有永恒性,不论是物质的、社会的,
还是意识形态的,都可以经由社会的机制,从一个
人到另外一个人,从一个民族到另外一个民族,从
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传播。
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在时间中从一个时)代流传到另外一个时代,这里没有
生物学与有机体的限制。
邯郸成语典故的研究和推广,使得这种文化
的永恒性在延续,也使得这种文化的精神在拓展,
它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撞击、吸纳、融合,
必将使自己保存有永恒的生命力,并对社会的发
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这是不用怀疑的。
100个成语的典故,本意,引申意
据介绍,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的专家评审组对邯郸市申报“成语典故之都”工作进行考察。专家认为,从成语数量、历史沿革、发生地和流传程度上,邯郸的成语典故在全国首屈一指,称之为“成语典故之都”当之无愧。
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历史典故脍炙人口,和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有一千五百多条,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为使成语典故文化发扬光大,邯郸市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了大量整理、保护、开发、利用、普及工作。
专家认为,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作为一种凝练的高品位文化,邯郸成语典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应做好成语典故基础性研究探讨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一特色文化。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宋史.宋敏求专》:“熟于朝廷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我只有十个邯郸成语典故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邯郸成语典故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大家在谈到这个成语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只有结合自己的长处发展才是根本。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邯郸成语典故。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认识到自己心胸太狭隘。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这个成语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人更应该有蔺相如和廉颇的这种胸怀,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人还有什么不能想开的呢?
(三)完璧归赵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也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学过的。我给大家再简单说一说。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议论纷纷,一时也没有个好主意。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当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这则成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机智果敢,不畏的品格,不愧为战国有名的儒相。
(四)胡服骑射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为此,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易服令,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这一举措对重服饰礼义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重大冲击,众多臣属惊呼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却从作战需要出发,反对法古不变,以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广服饰改革。他还亲自骑马弯弓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推广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训出1万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其他列国的步、车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飙般的攻击下,一时均非对手。经过短短十几年,便由一个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服饰上的。首行它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其实用功能。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五)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地。
(六)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壁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就是另一则有名的邯郸成语典故“负荆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七)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这则邯郸成语典故现在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的意思。
(八)纸上谈兵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自以为是,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赵国的军队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从而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我认为这则邯郸成语典故对现在的商场和职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刚出校门还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只是在学校学了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技能,只有慢慢积累经验,虚心请教老员工,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于本职工作,才能防止纸上谈兵。
(九)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十)因人成事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毛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血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靠别人成事的!”这则邯郸成语典故可以参看毛遂自荐和一言九鼎。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郸,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国一次,就使赵国的声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兵还强啊!”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故事典故:
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说: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否则别人的长处没学到,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